有一种苦,是大山深沟里一孔孔破败的窑洞,是一个个汗流浃背挑水的背影,是一双双渴望水源的眼睛……
人们对生活的期待,是傍晚炕头上一锅热气腾腾的洋芋面,是老天爷抬眼接济的一场甘霖,是农家娃走出大山学会写自己的名字。
1997年的春天,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、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,第一次来到宁夏。为期6天的对口扶贫考察,紧锣密鼓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,为这片贫瘠的黄土地埋下了幸福的种子。闽宁村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号角下迅速发展。
于是,山海相隔的福建、宁夏,结下了跨越时空的深情厚谊。一场大规模有组织的易地搬迁扶贫,在一片荒漠之上开启了人类改造自然、建设家园的光辉伟业。
随着闽宁村升级成为闽宁镇,一批又一批移民怀揣总书记的嘱托,上下同心、不辱使命,在这里建起了公路、学校,盖起了幼儿园、卫生院,修起了灌溉工程,昔日的戈壁上,种出了粮食。葡萄长廊、菌菇种植、休闲农业……一个个改天换地、共建家园的奋斗故事,成就了脱贫攻坚、闽宁协作的经典模式,也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造贫困落后地区彰显出的优越性。
曾经“胡风怒卷黄如雾”“穷荒绝漠鸟不飞”的干沙滩,如今是绿树成荫、良田万亩、经济繁荣、百姓富裕的“金沙滩”,6.6万易地搬迁移民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。
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走过24年,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联席会议开了24次。24年来,闽宁两省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,深入开展对口帮扶,加强交流协作,坚持“优势互补、互惠互利、共同发展、长期协作”。“联席推进,结对帮扶,产业带动,互学互助,社会参与”的多层次、宽领域、全方位对口协作机制,为闽宁搭建了“产业对接、经济共荣、互助共进、共同发展”的协作模式。
今天,走在闽宁镇的康庄大道上,红瓦白墙,绿树成荫,农家小楼鳞次栉比,工厂车间热火朝天,田间地头欢声笑语,丰收喜悦轮番上演。在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,移民媳妇逆袭人生,从畏缩怯懦、大门不出的留守妇女变身能言善道、自信大方的网红带货女主播;在闽宁镇赵鸿农民文化大院,移民赵鸿带着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,借着电视剧《山海情》的东风,文化大院成了网红打卡地;在宁闽合发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,机械化生产让移民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,实现了双孢蘑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……金沙滩里,时时演绎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动人故事,处处彰显着小康生活的新时代新气象。
今天的闽宁镇,已不同往昔。这里有美味香甜的红树莓果汁,有醇厚清冽的葡萄美酒,有光伏大棚休闲农业,有红色旅游农家民宿,还有电商扶贫一条街……一个色彩缤纷、文明富庶的闽宁镇正向八方来客热情招手。